中國新聞社記者:一抹燈光 那是希望
1月25日,大年初一,按照單位統一安排,我離開家,住進了酒店。一是為了方便日常的採訪工作,二是主動與家人隔離。
作為一名記者,在災難面前不可能置身事外。我的妻子是一名護士,此時,亦不能退。原本還在為過年回誰家傷腦筋的我們,雙雙投身抗疫一線。
“我們太慘了!”妻子牢騷過,但是依舊准時抵達醫院,工作起來照舊失聯。也許因為都在一線工作,我們之間少了幾分“為你包一年家務”的浪漫,多了幾分心照不宣的理解和支持。
工作是忙碌的。中新社為了做好此次抗疫新聞報道,組建了前后方近百人的報道團隊,其中還有不少來自上海、四川等分社的同事。每天百余條文圖視頻新媒體稿件對外播發,報道最新消息,講好中國抗擊疫情故事,展現中國人民團結一心、同舟共濟的精神風貌。發熱門診、隔離病房、社區、街頭……總有中新社記者的身影。
害怕是肯定的。一次在隔離病房採訪結束,我往自己身上噴完了半瓶消毒液。同事一邊笑我,一邊朝自己噴洒得更加猛烈。但是,當我們拿起筆,端起相機,“記錄”就成了我們唯一的“信仰”。
心情是復雜的。我見到了空無一人的大街,也見到了燈火通明的發熱門診﹔見到了因物資緊缺而焦急的臉龐,也見到了接收支援物資時開心的笑容﹔見到了醫護人員因穿防護服留下的勒痕,也見到了患者出院時輕快的腳步……雖然武漢“生病了”,但是有很多人在為它“治療”,等待它的“痊愈”。
在採訪中,我問過很多人同一個問題:“你怕不怕?”他們都告訴我“怕”。但是,他們也都會說,“這是我的工作,就該肩負起這份職責。”
我居住的酒店,離我家僅100米的直線距離。
夜晚,我站在窗前,窗外依舊燈火通明。雖看不見家人的身影,卻能在黑夜中清晰的看見家中那一抹燈光。妻子問我,“現在外面黑嗎?”我說,“不,還有光,那是希望!”